1. 主页 > 指间文库 > 唐诗宋词 > 全诗欣赏

视死忽如归的前一句是什么,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全诗

时间可以抚平创伤,却不会抹去记忆。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当我们再次回望那段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时,无数英烈为了最后的胜利舍家为国、慷慨赴义的悲壮场景,仍然历历在目,依旧触动人心,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澎湃的力量。

那是一段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苦难史,更是一段烽火连天、艰苦卓绝的斗争史。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抗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全诗,锻造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这其中最激荡人心的,是那种为了胜利甘于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是那种舍家为国、前仆后继的家国情怀。14年抗战,数以千万计的英雄们以“誓与山河共存亡”的坚定决心、不屈意志,付出巨大牺牲,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是什么力量能让一个人甘愿献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是信仰,因为他们“有绝对的信仰,知道牺牲自己,是换取中华民族子子孙孙万代的独立自由,并且确有把握,一定达到”。这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崇高品格,正是让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

视死如归彰显崇高价值。谁不愿亲人团聚,谁不留恋家庭的温馨?但为了民族大义、国家安危,“人人抱定必死之心”“必与日军拼命到底”。“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师部,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这是师长给上级的电文;“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这是司令给师长的命令;“不能成功即能成仁,为军人者,为国家战死,可谓死得其所”,这是军长给妻子的遗书……哲人有言,生命的长短以时间计,生命的价值以奉献计。无数先烈用生命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奉献的一生才称得上是有价值的一生。那些“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爱国将士们,他们天不怕地不怕,毅然决然地为国家、为民族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参与播种,但不参与收获”,又何曾想过什么功名利禄、待遇回报?这种为了抗战胜利奉献一切、献出全部的精神,可歌可泣。

“视死忽如归”的前面一句是:捐躯赴国难。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注释:①捐躯:献身。②赴:奔赴。出自《白马篇》,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原文。

视死忽如归的前一句是什么

视死如归蕴含无上光荣。革命先驱李大钊说:“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死得光荣,有的死得窝囊,而最壮烈、最光荣的莫过于为了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而死。年仅31岁的抗日英雄赵一曼在走上刑场的前夜,怀着深情给自己的孩子写下诀别信:“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共产党员、抗日名将赵尚志牺牲后,敌人残忍地割下他的头颅,赵尚志的父亲得知儿子死讯后没有落泪,平静地对家人说:“我死后,在我坟前戳个板儿,上面写上‘赵尚志之父’五个字足矣。”为国捐躯,虽死犹荣。正是这些为了胜利牺牲自我、为了国家牺牲小家的英雄们,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语出三国曹植《白马篇》。抱着为国家为正义而死的决心去奔赴国难,把死亡看得就像回家一样。表现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和崇高思想。

有人说,“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要走向强大、复兴,就必然会有人付出牺牲,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明天也将如此”。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牺牲都在所难免,伟大的事业,既要靠奋斗书写,也要靠热血铸就。作为新时代革命军人,对先烈最好的纪念,就是守护他们用生命换来的胜利成果,捍卫他们心中所盼的盛世太平。为此,我们当涵养以身许国、忘我报国的博大情怀,锤炼“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在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只有这样,我们的灵魂才能更充盈,我们的军旅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语出曹操之子曹植《白马篇》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原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ilanse@126.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