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指间文库 > 唐诗宋词 > 全诗欣赏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重重叠叠上瑶台全诗解释

花影

宋代: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却教 一作:又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仆人去清扫都扫不掉。傍晚太阳下山花影刚刚消失,可是月亮升起,重重叠叠上瑶台全诗解释,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注释

1、楠浦主编 .《中学生古典诗词600篇 》 :沈阳出版社,2008年:197页

赏析

这首诗自始至终着眼于一个&34;字,写影的变化中表现出光的变化,写光的变化中表现出影的变化。第一句中&34;,这是写影的动,隐含着光的动。为什么用&34;,不用&34;,因为红日逐渐西沉了。第二句&34;写影的不动,间接地表现了光的不动。光不动影亦不动,所以凭你横扫竖扫总是&34;的。三四两句,一&34;一&34;是写光的变化,由此引出一&34;一&34;影的变化。花影本是静态的,诗人抓住了光与影的相互关系,着力表现了花影动与静,去与来的变化,从而使诗作具有了起伏跌宕的动态美。

写光的变化,写花影的变化,归根到底是为了传达诗人内心的感情变化。&34;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34;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34;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34;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倏忽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译文: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仆人去清扫都扫不掉。傍晚太阳下山花影刚刚消失,可是月亮升起,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

花影本来很美,诗人却&34;去&34;,原来诗人是用讽喻的手法,将重重叠叠的花影比作朝廷中盘踞高位的小人,正直的朝臣无论怎样努力,也把他们清除不掉,去了一批,又上来一批。&34;写花影移动,已含有鄙视花影之意;&34;写花影难除,更明现憎恶花影之情,比喻正直之臣屡次上书揭露也无济于事,小人暂时会销声匿迹,但最终仍然会出现在政治舞台上。&34;写太阳刚落,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34;写明月东升,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中暗喻小人高位,拂之不去。太阳落犹神宗崩,小人俱贬谪,明月升指改朝换代,小人不穷。诗人巧妙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全诗构思巧妙含蓄,比喻新颖贴切,语言也通俗易懂。

1、李文菊编著.《小学古诗词鉴赏全典 》 :崇文书局,2010:71页

翻译: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仆人去清扫都扫不掉。傍晚太阳下山花影刚刚消失,可是月亮升起,花影又重重叠叠出现了。重重叠叠:形容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很浓厚。 瑶台:华贵的亭台。 几度:几次。童:男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在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后,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该诗表面上写花影,实际上是影射王安石,对王安石新政的不满。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是出自苏轼的《花影》。《花影》全文如下: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译文: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几次叫童儿去打扫,可是花影怎么扫走。

1、王文蔚.《东坡轶事撷趣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8:52页

赏析一

是的、是苏轼的《花影》全文是:花 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这首饶有趣味的小诗,作者也有争议。起因是这样的:有人查遍了《东坡七集》并未发现此作,而在谢枋得的《叠山集》中却发现了此诗,于是便欲&34;为谢枋得所作,我觉得这有些过于唐突。无论是《东坡七集》或者《叠山集》都经过后人辗转抄录编纂,遗漏诗作和窜入他人诗作的情况并不罕见,谢枋得是个十分崇敬苏轼的人,他的外号&34;,就是从苏轼的一首七律诗中的首句&34;而来,相传《千家诗》曾经过谢枋得的编订,喜欢苏轼诗作的他,极有可能特地将这首诗推荐在《千家诗》的选本中。

还有一个感觉就是,这首诗太像苏轼的风格了,我们可以拣出苏轼另一首家喻户晓的诗来比较一下:&34;和这首诗中呼童扫花影的&34;举动如出一辙,同样也是在貌似无理、貌似调侃的语气中隐喻了发人深思的道理。苏轼的诗有诙谐、灵动的特点,有时充满童趣,语言也颇有几分&34;的特色。他曾说:&34;对自己刚出生的儿子说:&34;

苏轼这个人才华横溢,他的诗风格往往出奇出新,并非用&34;两字就能一概而论。他自己曾说过这样两句话:&34;(《书吴道子画后》)虽然这两句原本不是说他自己,但这里&34;,将此语拿来形容东坡先生的诗,也十分恰当。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这句诗句的意思是,花的影子倒映在亭台上,一层又一层,几次呼叫童儿去扫,却怎么也扫不走。(影子怎么可能被扫走呢?)这句话,放在全诗中就很好理解的,关键是要知道,描述的是花。

单说这首诗:有人说诗中的&34;,是形容朝廷中当政的小人,难以驱去,赶不尽,除不绝。这样解诗不免呆板无味。如果真是形容小人,那苏轼的水平也太差劲了,&34;,这是何等雅致的景物,用来形容小人,一点攻击力也没有。大家见骂人时,谁把对方骂成&34;?像刘禹锡《聚蚊谣》,把小人形容为蚊子,罗隐把尸位素餐的昏官形容为木偶,这才叫讽刺。那么此诗中的喻义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此诗喻义深远,其中有着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常言道:&34;有形就有影,有因就有果,世间的种种琐事,正像花影一样萦绕在花前,挥不尽,抛不去,只要有日月轮回,只要还停留在这世上,你就躲不开、赶不走这永远跟着你的影子,不管你喜不喜欢它。东坡喜欢禅,我觉得这首诗中颇有禅意。

苏轼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ilanse@126.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