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指间文库 > 认字识词 > 小学语文

杜甫的诗全集小学一到四年级,1-6年级杜甫的诗

简易古诗助读·盛唐诗歌(十九)杜甫四首

高全成

6.一年级到四年级杜甫学过的古诗 是学过杜甫的是吧~~ 1、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

唐代诗歌

【文学常识简介·唐诗】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唐诗一方面继承汉魏以来的五、七言古体诗,并使之更为完善;一方面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从而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唐代诗人辈出,灿若星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就是杰出代表。无论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地超越了前代。

盛唐诗歌(十九)

杜甫 四首

1、天末怀李白

【题意简释】题意是在天边怀念李白。

【背景简介】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李白因永王李璘案受到牵连,下狱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于乾元元年(758年)被判流放夜郎,中途于乾元二年(759年)春夏之交遇赦放还,返回江陵。此时杜甫弃官远游,客居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未知李白遇赦消息,仍然心心念念,忧思不止,写了《梦李白二首》之后,又写下《天末怀李白》以表达牵挂之情。

【内容简介】此诗设身处地地表达了对李白的深切牵挂之情,艺术地总结了才士不遇的历史事实,借屈原冤魂含蓄地为李白伸冤并高度赞扬李白卓越的诗才和高尚的人格。

【原文】

凉风起天末(1),君子意如何(2)?

鸿雁几时到(3),江湖秋水多(4)。

文章憎命达(5),魑魅喜人过(6)。

应共冤魂语(7),投诗赠汨罗(8)。

【译文】

初秋的风从天尽头刮起(引起悲感),此时您的心境怎样呢?

(不知)您的消息多少时日能到,(我担心)江湖秋天水涨,路途险阻,鸿雁难飞。

文章憎恶命运亨通的人,奸佞喜欢人有过(以便陷害)。

料想您当与屈原一起诉说冤屈,写诗赠予汩罗江中的屈原(以相互诉说心中不平之事)。

【注释及有关提示】(1)凉风:初秋的风。天末:天地尽头。当时杜甫所在的秦州地处边塞,所以说“天末”。落笔写凉风,不仅兴起自己的悲秋之感,而且给全诗罩上一片悲愁气氛,也暗含对朋友的关切之情。(2)君子:指李白。次句之问,推己及人,表现出对朋友设身处地的关切之情。(3)鸿雁:喻指书信。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几(jǐ):疑问代词,问数量,多少。(4)江湖:喻指充满风波的路途。这是为李白的行程担忧之语。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双关语。表面是说难以得到李白的消息,实际是说李白被流放,江湖浪大、路途艰险,从而含蓄地表达对李白深深的担忧之情。(5)命达:命运亨通。文章:这里泛指文学。文章憎命达:这是激愤语。诗人把才高而易遭厄运的被动,故意说成了才高不喜欢通达的主动,从而深沉有力地指出:有文才的人总是命蹇(jiǎn)倒霉。(6)魑(chī)魅:古代传说中山泽的鬼怪。这句以魑魅之习性隐喻奸佞小人总是争相陷害君子和有才能的人。

【阅读笔记·天命,人事?】

司马光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两句最能体现“使人思而得之”的特点。读者、论者都说这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而对其词义、句意的具体理解则有诸多不同。词义方面最突出的是“魑魅喜人过”中的“魑魅”和“过”。“魑魅”,解释为“山上的精,水中的怪”或“传说中的山神怪物”都是正确的,但是在句中的特定意义,则不如文成英先生“此指奸佞小人”的解释准确。原诗如果用“奸佞”,虽然勉强能与上句的“文章”对仗,但是远不如用“魑魅”与“文章”对仗得严谨;再者用“奸佞”太过直白,而直接用“奸佞”的喻体“魑魅”则大大增强了诗歌含蓄的谴责意味。

再说“过”,将其释为“路过,经过”,似乎是望文生义;而将其释为“过错,过失”(不达)则与上句的“达”相反相成,意义相连。

词义和句意是相辅相成的,而有些时候词义是“受命”于句意的。对“魑魅”和“过”的词义之所以有些歧解,是因为对句意的理解有些偏误。有人说,一“憎”一“喜”,前后两句形成对比,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此说对错参半,说“道出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的共同命运”是对的(当然,只说准了对“文章憎命达”一句的理解,而不是两句),而说“前后两句形成对比”则是错的,因为仅凭一对反义词就说“两句”形成对比,有点想当然。事实上两句是因果关系,只不过“意在言外”,需“思而得之”:“文章憎命达”的直白意思就是才智之士总是遭遇厄运。这难道真的是所谓的“命”决定的吗?杜甫给出的答案是:“魑魅喜人过”(像魑魅一样的奸佞小人总喜欢君子才士有过错)。那么,奸佞小人为什么喜欢君子才士有过错呢?诗人没有说,人们“思而得之”——恍悟:原来“魑魅”之所以“喜人过”,是因为便于他们趁机陷害所谓的有过之人(李白就是因投永王之过而被下狱、被流放)。至此明白:“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两句间是倒装的因果关系,而且“因”的部分是连锁的半显半隐的关系。将此两句的结构关系完全地显现出来是:文章憎命达,是因为魑魅喜人过;魑魅喜人过,是因为便于它们趁机对人作祟。

由此可见:包括李白在内的才智之士总是倒霉,无关“天命”,全系“人事”。

(7)应(yīng):料想理当如此。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汨罗江而死。杜甫深知李白参与永王李璘幕府,实出于爱国,却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样。所以说,料想当和屈原一起诉说冤屈。(8)汨(mì)罗:汨罗江,湘江支流,在湖南省东北部。诗中“汨罗”是“投”和“赠”两个动词所共及的宾语,而“汨罗”作“赠”的宾语,则不是指汨罗江,而是指在汨罗江中的屈原的冤魂,这是用了以处所代本体的借代修辞方法。

【四联大意】

首联:奠定了全诗悲愁的情感基调,表达了对李白深沉的怀念和关心之情。

颔联:表达了盼望得到李白消息和对李白流放路途深切担忧之情。

武侯庙 遗庙丹青古 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 不复卧南阳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

颈联:以激愤语艺术地总结了自古以来才智之士命途多舛(chuǎn,困厄,不顺)的历史事实及其原因。

尾联:以想象之笔描写李白赠诗屈原的情景,不仅借屈原的千载冤魂为李白伸冤,也流溢出对李白诗才高度景仰以及对其人格极力褒奖的真挚情意。

【艺术特色简介】

1.小学到初中所有杜甫的诗,急求谢了 山行 七绝·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赠李白 。

杜甫的诗全集小学一到四年级

抒情低回婉转。以秋风起兴,以己之悲推问朋友现下心情怎样,继而表达盼望得到朋友消息和对朋友处境的深切担忧之情,然后转入对朋友及千古以来才智之士共同命运的概括并潜含为其不平之情,最后以设想之景表达对朋友遭遇的同情和卓越诗才的景仰之情。整首诗情感沉郁而不奔腾,思想深微而不直露。

2、月夜忆舍弟

【题意简释】舍(shè)弟:谦称自己的弟弟。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背景简介】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在秦州,他的四个弟弟除小弟杜占随着他外,其余三个弟弟都逃离散落在山东、河南一带叛军控制的地方。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对弟弟强烈的思念和深深的忧虑。于是山河破碎之悲、骨肉分离之痛,涌上异乡之人心头,流诸笔端,便成了这首催人泪下的诗篇。

【内容简介】感叹由战乱造成的兄弟离散、无家可归、音信不通的悲惨遭遇。

【原文】

戍鼓断人行(1),边秋一雁声(2)。

露从今夜白(3),月是故乡明(4)。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5)。

寄书长不达(6),况乃未休兵(7)。

【译文】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

露水从今夜开始凝而变白,(抬头望月,感到)月亮还是家乡的更加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不知去向);没有家了,无从问知几个弟弟是死还是活。

所寄的书信也一直没有送达,何况是战争还没有结束(不知还要发生什么灾祸)。

【注释及有关提示】(1)戍鼓:戍楼上守夜戍兵定时击的鼓。由“断人行”见出此句中“戍鼓”指将入夜时用以警示开始宵禁而所击的鼓。断人行:禁止行人,如后来称的“戒严”。(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一雁:古人以雁行(háng)比喻兄弟(从“雁行”的“并行、并列而有次序”义项引申为兄弟。意即兄长弟幼,年齿有序,如雁之平行而有次序),说“一雁”,隐含兄弟分散之意。(3)露从今夜白:这天适逢白露节。诗人巧妙地把“白露”顺序倒置,而且中间加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夜”字,不仅点出了时令、照应题目中的“月夜”、与下句“月是故乡明”形成严谨的对仗,更以“白露”“夜”这些自然因素的渲染,突出了诗人的思亲之情。(4)月是故乡明:此语,从常识上说是假的,从特定人群的特定情感上说是真的,它道出了普天下背井离乡者对家乡明月的共同的情感。(5)无家问死生:因果紧缩句,即,因为没有家了,1-6年级杜甫的诗,所以就无法从这已经消失的处所中问知几个弟弟是活着还是死了的消息。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6)长:长久。句中义是一直。达:到,至。(7)况乃:何况是。未休兵:战争还未结束。具体是,安禄山已死,史思明(唐玄宗时边防十节度使之一)从范阳引兵南下,再次攻陷汴州(今河南开封市)、洛阳等地,战事激烈。

【四联大意】

首联:描写战时边地秋天戍鼓禁行、孤雁哀鸣的凄凉景况。

颔联:以对自然景物的虚幻感觉,凸显出心底深处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颈联:高度概括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骨肉分离、无家可归的深重灾难,抒发了伤心断肠的哀痛。

尾联:抒发家书难达的烦忧,更流露出对家人生死难料的隐忧。

【艺术特色简介】

(一)层次井然。首先通过描绘边塞凄凉的秋景图,交代“忆舍弟”的典型环境;然后照应题目,抒发异乡之人对故乡的特殊感情;继而描写骨肉分离、无家可归的遭遇;最后以家书难达的明显的忧愁递升到更深的家人祸灾难料的隐忧。全诗按照眼前境况——当时情感——现实遭遇——难卜的前景之脉络,或描写或抒情,层次井然,结构紧密。

(二)前后照应。“断人行”因“未休兵”,“一雁声”因“有弟皆分散”,“无家”而“寄书长不达”:或前果后因,或前因后果,照应自然,诗思缜密。

3、蜀相

【题意简释】蜀相:指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隐居隆中,自比管仲、乐毅,人称卧龙。刘备三次拜访才见他,为刘备谋划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抗拒曹操的战略,帮助刘备取得荆州,平定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使之与曹魏、孙吴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曹丕代汉称帝后,刘备也在成都称帝,以诸葛亮为丞相。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凭丞相职位封武乡侯。诸葛亮志复中原,屡次北伐,与魏国互相攻战,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郿县西南)军中,年五十四,谥为忠武侯。

【背景简介】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诗人喘息甫定,便于翌(yì)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此时,草堂尚未建成),探访了位于城西北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原文】

丞相祠堂何处寻(1),锦官城外柏森森(2)。

映阶碧草自春色(3),隔叶黄鹂空好音(4)。

三顾频烦天下计(5),两朝开济老臣心(6)。

出师未捷身先死(7),长使英雄泪满襟(8)。

一、《绝句》宋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白话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阵阵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飞翔的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美丽的鸳鸯睡在沙上晒太阳。二、《春夜喜雨。

【译文】

诸葛丞相的祠堂去什么地方寻找?(它)在锦城官外一片郁郁苍苍的柏树之中。

石阶前的芳草一片碧绿,但只是自成春色;密叶间的黄鹂声婉转动听,也不过空作好音。

当年先主刘备三次拜访您,尔后又多次向您咨询统一天下的大计;您辅佐先主开创基业,建立帝国,又匡扶后主挽救艰危,继承帝业,两朝老臣为国呕心沥血,忠心耿耿。

可惜您出师征战未获胜利,自己先病死军中;永久地使古今英雄感慨痛惜,泪满衣襟。

【注释及有关提示】(1)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晋代李雄在成都称王时所建。开篇不称“蜀相”,而改用“丞相”,含义微妙,一方面是把先贤当成当朝的丞相,亲切之感、敬仰之情溢于言表,更重要的是巧妙地把局外叙述变为与先贤的“当面”对话,从而为下文情感的喷发设置好了畅通无阻的渠道。(2)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首联上下两句不仅是就丞相祠堂所在地而简单的问和答的关系,而且提问中含有以“寻”显情的巧妙寄托,回答中含有以景衬人的深刻寓意。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难仍殷,杜甫刚搬入成都不久,就急于拜谒坐落在城南的武侯祠,而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祭祀他的庙宇是很容易找到的。而诗人特意用了一个“寻”字,巧妙地寄托了诗人对武侯祠向往之久、对诸葛亮钦慕之高的寓意。写武侯祠前的柏树有两点寓意:一,传说祠前的柏树是诸葛亮亲手种植的,因此诗人提到祠前柏树,有睹物思人、吊古伤今的意思;二、以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的特点,象征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永世长存。(3)映阶碧草自春色:副词“自”后省略动词“呈”。自,自然。(4)隔叶黄鹂空好音:副词“空”后省略动词“有”。空,白白地。

【阅读笔记·“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对谁而言】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品出处《全唐诗》作者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

(5)三顾: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顾,拜访,探望。为了高度概括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丰功伟绩并使诗句结构对仗,巧妙地选用了“三顾”,借著名的三顾茅庐的典故,赞扬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进而赞扬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频烦,犹“频繁”,连续多次。(6)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开,开创。济(jì),帮助。(7)出师:出兵。捷:胜利,成功。身先死:指诸葛亮军与司马懿军在渭南相持百余日,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身,自身,自己。“出师未捷身先死”一句,对诸葛亮悲剧性结局的叙写中,寓含着满满的痛惜之情,引起人们强烈共鸣。(8)长:长久。“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承接上句,无比深刻、无比形象地写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位先贤赍志而殁的极其痛惜的心情。一个“长”字,从时间上写出了诸葛亮之死令人痛惜的恒久性;一个“满”字,从程度上画出了诸葛亮之死令人痛惜的冲击力。这两句诗表达了人们对赍志而没的英雄的共同的心理,千载以来,强烈地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南宋初年,爱国将领宗泽病危时,无一语提及家事,吟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后,又大呼三声“渡河”而薨(hōng,君主时代,称诸侯或大官死)。

【四联大意】

1、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2、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3、江畔独步寻花 。

首联:巧妙点出丞相祠堂的所在地及其环境特点,也为后面的赞颂、痛惜之辞埋下伏笔,使得全诗和谐统一,首尾照应。

颔联:借写对祠堂庭内本来极可娱目悦耳的景象之主观感觉,反衬对诸葛亮深深的怀念心情。

颈联:高度概括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丰功伟绩和耿耿忠心。

尾联:以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遗憾,表达包括诗人在内的后世千载英雄对诸葛亮的深切痛惜和感慨。

【艺术特色简介】

(一)题目与诗歌正文的巧妙关系。题目是“蜀相”,而不是“诸葛祠”或“武侯祠”,以此可知杜甫此诗的主旨是在写诸葛亮此人,而不是在写诸葛亮之祠。写祠是由寻访古迹引起的,寻访古迹是受缅怀先贤支配的,换言之:借睹物(祠)而思人(亮),所以写祠是由物到人的天然媒介和巧妙过渡。再进一步说,整首诗不是闲极而空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像诸葛亮一样壮志难酬,借凭吊古贤,抒发伤时感世之情。

(二)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

(三)语言高度概括,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高度概括:如“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谋略、伟绩和忠心。清人邵子湘曾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后四句)括尽,是如椽之笔。”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以其呼出了壮志难酬之人的共同心声,千百年来持久的地震撼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心魂。如唐代的政治家王叔文革新之举遭到挫败时,曾反复吟诵此诗,为之流涕不已;南宋爱国将领宗泽临终时,就是“诵此二语”“三呼渡河”而卒的。

4、江村

【题意简释】江村:指成都浣花溪畔杜甫安身的村落。

【背景简介】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夏,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数间草堂,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这大概是建成草堂后所写的最早诗篇之一。

【内容简介】此首七律通过描写江村优美的环境和诗人舒适的生活,抒发了悠然自得的心情。

【原文】

清江一曲抱村流(1),长夏江村事事幽。(2)。

自去自来堂上燕(3),相亲相近水中鸥。(4)。

老妻画纸为棋局(5),稚子敲针作钓钩。(6)。

多病所需唯药物(7),微躯此外更何求?(8)。

【译文】

清澈的锦江一处弯曲的河段绕着村庄流过;夏日里,村中的一切都显得幽静安闲。

堂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出飞进;水中的沙鸥相亲相近,相伴相随。

老妻在纸上画,是在画围棋棋盘;幼子敲打缝衣针,是在制作钓鱼钩。

我身体多病,所需要的只有药物;除此之外,我还能要求什么呢?

【注释及有关提示】(1)江:指锦江,岷江的支流,在成都西郊一段称浣花溪。 一曲:河流弯曲的地方。《诗经魏风·汾沮洳》:“彼汾一曲。”(“那汾河拐弯处。”)抱:围绕,环绕。首联上句,描写自然环境,一个“抱”字生动地描绘出溪水围绕江村流淌的优美情态,也流溢出诗人生活于此江村的惬意。(2)长夏:农历六月为长夏,也泛指夏季。幽:幽静。首联下句抒发情感,“事事幽”三字,自然地吐露出对江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感觉。(3)自去自来堂上燕:主谓倒装,即“堂上燕自去自来”。(4)相亲相近水中鸥:即“水中鸥相亲相近”。颔联,既是就地取材,又是精心选材:燕子,不仅与主人同居一室,而且在堂上飞来飞去,诗人以其自由地飞,衬托出主人居所的“幽”;沙鸥,在村边的水中相亲相近,诗人以其没有受到任何惊扰地在水中嬉戏,衬托出居所周边的“幽”。(5)画纸,即“画于纸”。棋局:古时多指围棋棋盘。(6)稚子:幼儿。针:缝衣的用具。颈联,把镜头从村边的水中移回到家内,把描写对象由动物伙伴转换成家中亲人,一个是年长的妻子,一个是年幼的儿子,她们各自在神情专注地作适合他们年龄、身份的娱乐之事。(7)“多病所需唯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禄米:古代官吏俸给,皆以米计,因称禄米;此句中指朋友从自己的俸禄中分出资助杜甫的钱米。

【阅读笔记·(1)各有侧重,各有千秋】

“多病所需唯药物”一句,有的版本是“但有故人供禄米”。两种版本所选,主旨上不是截然相反,艺术上除平仄外也无高下之别;两句中任何一句,都与下句衔接自然,也都能与整首诗融为有机的一体。只是选材各有侧重,表达各有千秋。

“但有故人供禄米”一句,侧重吃米果腹,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而且不只是维持诗人一人的生活,而是要全家人都填饱肚子。这样的愿望,才更符合一家之主此外无所求的心境。所以,从全家的大局看,这句好。

(8)微躯:微贱的身躯,自谦之词。更(gèng):另,另外。何求:动宾倒装,即“求何”。

【阅读笔记·(2)“更何求”是“无所求”,还是“有所求”?】

“微躯此外更何求”一句所寓含的情感,非常复杂,不能以“有所求”或“无所求”而简单论之。从杜甫生活现状来看,应该是心满意足无所求。此前,最小的儿子活活饿死;家毁兵燹(xiǎn),兄弟离散;被困长安,夫妻分离;忠心事君,反遭贬官;弃官西游,历经颠沛;终得草堂,重获天伦。难道此时杜甫的“此外更何求”不是一种悠然自得、喜于现状的心情吗?由此见出,就个人利益而言,“更何求”真乃无所求。

然而,作为一个当代就负盛名的大诗人,却要依赖朋友资助才能维持生计,这平静的水面之下,难道没有酸楚凄凉的漩涡涌动吗?再者,杜甫不是一个庸人:当年是个“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热血青年,是欲“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有志之士;晚年虽是漂泊零落得如“天地一沙鸥”,而“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之初心未减丝毫。这样一位忧国忧民之士,怎能因自己暂得安宁之所、暂无饥饿之虞而心静情悠呢?这种表面无风无雨的闲淡,遮掩不住内心有志不得申的疾风猛雨。由此见出,就苍生利益而言,“更何求”还是有所求的。

【四联大意】

首联:描写江村优美的自然环境,总写“事事幽”的心理感觉。

颔联:分写幽静感觉之一——堂上的燕子、水中的沙鸥各自按照它们的本性自由地生活着。

颈联:分写幽静感觉之二——老妻在专注地画棋盘、幼子在认真地做钓钩。

尾联:表现诗人不求仕宦的平淡心境,也寓含着对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无奈和酸楚之情。

【艺术特色简介】

(一)借景抒怀,表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情。

(二)结构独特。本诗突破了律诗四联间“起、承、转、合”的结构关系。首联以“事事幽”总起,颔联、颈联分别从景物之幽和人事之幽两个方面,承接首联。尾联以“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总括全篇主题。四联的总体结构上呈“总——分——总”的关系。

高全成,男,高级教师。1952年8月生。从1975年至2012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37年,先后任教于淄博五中、原淄博三中、淄博一中等学校,曾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等,1987年获山东省优秀教师称号,2012年光荣退休。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ilanse@126.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