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指间文库 > 唐诗宋词 > 古诗名句

一片两片三四片是哪首诗,古诗《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

统编语文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的第一个“语文园地”里收录了一首古诗,这应该算是小学生在语文课本里学习的第一首古诗了: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一片两片三四片”的全诗是:《咏雪》郑板桥(清朝)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译文:一片两片三四片的雪花,五六七八九十片的雪花。千片万片无数片的雪花,飞入掉到梅花中。

九片十片无数片。

飞入水中都不见。

诗歌很简单,由一到十的数字构成,非常巧妙,且全诗的情与景皆有,算是一首很不错的打油诗。可是在语文教材中,这首诗既没有诗名,也没有作者的署名,更像是一谜语。

熟悉这首诗的家长朋友们,会提出疑问:这不是郑板桥的《咏雪》诗吗?的确,现在网上一查,马上就能看到这首诗的作者是郑板桥,之前很多儿童诗歌选本中,也都是把这首诗署名为清代诗人与画家郑燮(板桥)的。

不过,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无题也无名,其实是体现了教材更严谨的态度。这首诗其实有很多版本,而每种版本,传说中的作者还都不一样。比如:

流传中郑板桥的《咏雪》,其实最后一句并不是“飞入水中都不见”,而是“飞入梅花都不见”;

还有据说是乾隆皇帝写的《飞雪》,最后一句是“飞入芦花都不见”;

又说是纪晓岚写的,最后一句是“飞入草丛都不见”等等。

在不同的民间传说中,作者还可能是清代的刘墉、沈德潜等。

而且前面几句诗,如果细读起来,会发现各种版本也有不少差异,如:

最初的作者是清代文人郑板桥。十名《咏雪》《咏雪》全文: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创作背景:初到扬州的郑板桥,穷困潦倒暂住焦山别峰庵时,巧遇马曰琯马曰璐二人,之后结下。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

从这些诗句的不同情况看来,这首诗很可能是属于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只是为了传播的方便,人们故意把诗歌安放到不同的名人身上而已。

《北大阅读课·领读者手册》中,也收录了一首《雪梅》:

《咏雪》 【清代】郑板桥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白话释义: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

飞入梅中都不见。

这是不是和语文教材中的很像啊?其中只有一个“水”与“梅”字的不同。在《北大阅读课·领读者手册》中,这首诗署名为北宋代诗人林逋(和靖),不过编者其实也表示了不确定。有人说《林和靖先生诗集》收录了此诗,这依然只是传说,查今存《四库全书·林和靖诗总目》,其中并无此诗。只不过,此诗的署名的确已经从清代上溯到北宋了,端的是流传太广,影响太远。

《北大阅读课》一年级上册的学生用书里,有一个以数字入诗的专题单元。其中收录的古诗也与“一片两片三四片”相类似,古诗《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如明代伦文叙的《百鸟归巢图题诗》:,

天生一只又一只。

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

啄尽人间千万石。

诗的标题为什么说是“百鸟归巢”呢?伦文叙是来自明代南海县的状元郎,做过翰林院编修。所以民间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故事,这首诗的传说就是其中之一。据说有富人得宋代苏轼的真迹《百鸟归巢图》,请这位状元题诗。状元也不推辞,提笔写了头两句。那富人一看,以为是口水话糟蹋了名画,肠子都悔青了,待状元写完了全诗,那人才一扫愁云,喜出望外。

其实,这首诗的作者仍然也是没有定论,比如也有人说是清代乾隆皇帝写的。可传说中乾隆帝写的不是百鸟,而是题写的《百鸡图》:

飞来一只又一只。

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尔何多。

啄尽人间千万石。

与前面署名伦文叙的诗也稍有差异,即第一三句略有不同。相传乾隆皇帝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歌,如果每天写一首的话,写4万首诗大约要花费一百多年呢,这也太夸张了吧!所以,如果后人把乾隆皇帝抄写过的所有诗,全算成是他自己写的,这恐怕才解释得过去。

与此诗相类似的,还有传说是宋代王安石讽刺朝廷贪官的《麻雀》:

一窝二窝三四窝。

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家千钟粟。

一片两片三四片是哪首诗

凤凰何少尔何多。

同样,这首诗的作者依然也有不同的说法,比如说是明代徐文长写的,或清代李调元写的,统统都是在民间具有良好口碑的才子。这样看起来,这些数字入诗的诗歌,大多只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作品,作者也是被人有意安放在不同时代的名人头上。

这样的情况其实古已有之,中外皆然。许多诗文我们今天已经知道作者是后人托伪,但为了流传的方便,我们仍然保留这些署名。就正如我们今天宽容地对待孔子语录的署名,伊索寓言的署名,托尔斯泰俄罗斯民间故事的署名,等等。

不过在《北大阅读课》中的数字入诗的专题单元里,有一首数字诗的作者是确定的。那就是郑板桥的《咏竹》:

一二三枝竹竿。

四五六片竹叶。

自然淡淡疏疏。

何必重重叠叠。

《北大阅读课》“数字诗”单元的“补充阅读”里,还收入了更为大家所熟悉的、北宋哲学家邵雍的这首五言诗——

《咏梅花》是清代诗人郑燮所做的一首咏物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最新的教育部统编语文教材,没有再收入这首诗了,想必是与“一片两片三四片”太相近吧,也或者是因为需要解释的内涵太多,不再适合一年级的孩子学习吧。

最后,我再送给大家一首唐代诗人罗隐的一首数字开头的诗,来结束本文吧。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一片两片三四片是哪首诗

唐·罗隐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万木生芽是今日。

远天归雁拂云飞。

近水游鱼迸冰出。

关注一起悦读头条号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ilanse@126.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