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指间文库 > 新鲜词语 > 歇后语

2017年香港马会歇后语

笔者已经连续在头条发表了三个青年时代在农村生活的故事;简称《靰鞡》《大车店》《拉酒糟》,基本上是就事论事,不是很系统的描写,但是得到许多读者的喜欢和支持,有不少朋友希望我多写一些这样接近生活“接地气”的文章,我会尽量这样做的,这篇文章就是前面的继续,希望大家喜欢。

我并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1962年我虚岁12岁时随父母下放来到了农村,之前在本溪市,8岁读小学时就开始分担家务,那时候住平房,需要到较远的地方抬自来水吃,买粮买菜,扒炉灰,挑煤,挖黄土,捡煤核,四处拔草喂兔子,家里还有个小菜园需要拔草等等。经常劳动,使我练就了一副好身体,在同龄的小伙伴们之间力气是最大的,我12岁时就能挑动满满一担水。

62年的农村,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末尾的一年,到了农村后就正兴起小开荒的热潮,父亲虽是下放干部,但是却是地道的农民出身,对于农村的活一点不生疏,我当然要多帮助父亲干活。当时哥哥正准备考中学,抓紧学习功课,不能牵扯他,于是我就请假在家里帮助父亲刨小开荒,然后是夏天的锄草,秋天我拉着自家的铁蓬带车子,每次拉三麻袋玉米穗到家,现在有几个12岁的孩子能干活。

其实我并不能算一个真正的车老板,不过就是跟着混了几天,有网友问我;“当年的车老板是不是生产队里的俏活!一般人干不上,你家庭有背景吧?”,说来话长;我们这个生产队原来只有十一户人家,五十四口人,一百多亩的半坡土地,劳动力比较缺乏,许多家庭十几岁的孩子在农忙的时候都会到队里干活,冬天队里往地里送粪,几乎每家都有孩子来赶牛爬犁送粪,而且许多家还不止一个孩子。

我15岁学校放农忙假,我在队里参加劳动铲地,就能顶上整劳力了,18岁文革结束回家正式参加农村的生产劳动,很快就成为一等劳力了,队里的工分评级非常严格,男整劳力每天12分,女11分,小孩10分以下,只有活好技术全面的人才能挣到12分,有许多男劳力干了许多年,也只能挣到11.5分,这0.5分就是你的差距。所谓技术全面,赶车,扶犁,扬场,堆垛,点种、簸簸箕等等,你不一定都会,但你有几样特长也可以,一些只能在大帮里是混的,无一技之长的,不能担负起重要职务的人,就不能算是一个“好兵”。

我们下乡的原高官花岭村,和花岭沟生产队

我很快就学会了扶犁,这可是重要的进步,其中有许多技巧,一般的扶犁并不难学,多大的铧子,多大的草把,多深的入土等等这些都不难掌握,难的是摆弄牲口,牠不像机械那么精确,说走就走,说停就停,牠们都是有脾气的,牠们要是不玩活,你没有办法,就是气死也白搭!你的垄整得粗的粗、细的细像“长虫吃癞蛤蟆”似的,俗话叫“画龙”,你怎么交代。牲口也会欺负人的,所谓“人老奸,马老滑,兔子老了也难抓(zhua二声)”。

扶犁还要每天自己放牛,夏天不喂草,那就几个扶犁手联合起来轮班放牛,有时候早上露水大,衣服都湿半截,那你也得坚持干。

这种塑料凉鞋,是最早出的那一批凉鞋,质量特别好,贼啦结实,我在67年读中学就买了一双穿,穿了六七年也没坏。

所说的大车,就是牛马为主的畜力车。最常见的“标配”是四头牲口,核心的是中间驾辕的,叫辕马或辕牛,承担大车的平衡和转弯进退的主要责任。牠前面一般是三匹牲口,中间的叫“串套”,左侧的叫“里套”,是整个车中最好使的牲口,起步,转弯,停止等等几乎都是看牠的,车老板都懂得,右侧的叫“外套”,是车中等级最低的一个,一般是“新手”或者是“调皮捣蛋”的。

早期的大车车轮是木制的,叫“花轱辘车”,在六十年代初期还能见到。

后来出现的“胶轮大车”

大车上一般都有“厢板”“帘子”等配套装散物的。

鞍子

配套的车马輓具都是必须的

牛样子,牛套。

响串

夹板,套包

车老板必备的“鱼刀”,是割套,插套用的,在翻车紧急情况下,及时割断套绳抢救压在车下的牲口而不被窝死,可以接绳套,叫插套。

2017年香港马会歇后语

给牛马钉掌的栓马桩,经常在路上走的牛马,蹄子的磨损是很严重的,而且冬季冰雪路面也非常滑,所以要定时为牲口“挂掌”。我见过解放军战士给军马修理掌,军马的掌钉不是钉的,是像螺丝钉那样拧的。

大车的“配重”非常重要,这甚至涉及安全,一般要求车子的前后左右都平均,这样车子的稳定性就好,如果车辕子过重,辕马会非常吃力,易疲劳,如果辕子过轻,辕马会被撅的难受,尤其上坡时会使不上劲,严重的会被“撅上天”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还有左右不平衡,这样非常容易侧翻。

“压马撅的牛”,马驾辕不能辕子轻,如果撅了牠会不老实的,也容易被“撅上天‘’,稍微沉点可以;牛相反,牛撅得点没事。

一般空车走时,车老板和“跟车的”都是一前一后坐着的,这样车比较平衡,辕马会很轻松。像图中这样两个人都在车前面坐着的,这就是导演在拍戏时安排的“摆拍”,在现实中是绝对不允许的,两个人二三百斤都压在辕马身上,而且车辕本身就重。这样的镜头就是唬唬观众,懂行的人一看就是假的。

这车的配重就很合理

赶车的“鞭子”有两种,大鞭子和小鞭子,小鞭子一般是在地上走时用的,一米多长,加上鞭绳够用;大鞭子是坐在车上用的,两米多长,加上鞭绳近五米,可以打到前面的牲口。

一般拉体积很大的秸秆柴火等东西,车老板是站在车的两个车辕上的,看不见车轱辘,那么就以两根车辕为参照物,来判断两个轮子的位置。

鞭绳,由牛皮制作,主要三部分,什么粗的部分叫“大呦”,细的部分叫小呦,末端的窄皮条叫“鞭梢”或“鞭哨”就是鞭子能打出响的部分。

2017年香港马会歇后语

“箴言”;

开店就不怕大肚子汉

店大压客,客大压店。

车伙不算载,坐着赶得快。

寸草铡三刀,没料也上膘。

草膘,料力,水精神。

刀快切草细,人勤喂马肥。

人无外财不富,马不吃夜草不肥。

里大外小,赶起来就跑。

牛不喝水强摁头。

歇后语;

“里套骡子打滚——乱了套了”

羊圈里跳进了一头驴——怎么就显你是个畜生.。

过去因为大车很普及,所以有专门的“鞭子铺”,专门卖鞭子及车马輓具的,现在已经极少见了。

有一次我们出车往本溪运谷草,谷草蓬松体积大,装出来的车也有图中这样高,“上晃”。

歇后语:“车伙盖鞭哨——暖和一条是一条”

半夜出车,一走就是十多个小时,你知道一天中什么时候是最冷的吗?有句话“日头钻山嘴,冻死小鬼”!每天最冷的时候就是太阳刚要露头的时候,那叫一个冷啊!虽然我们已经是全副武装;棉袄,棉裤,棉大衣,狗皮帽子,靰鞡,棉手闷子,但是十二月干冷的温度坐车上时间长了谁也受不了,就下车走或者跑两步。我们去一次本溪送货需要三天,住大车店两晚,我们两辆车三个人,我等于干两个跟车的活,住店总共喂四顿草料,三个人轮班我要喂两顿,路上我还要经常给车老板“打替班”赶车,队里就是这么安排的,可以省下一个人。

冬天过岭西到抚顺界的“松树嘴子”去送黄杏条,路过“王富岭”非常难走,那边坡非常陡又窄又偏,重车下岭要把两个车轱辘用铁链子锁死,就是轱辘一点不转,像捞爬犁一样往下走,这样的走法谁见过?而且我还要在路有偏坡的地方“搧车”,就是防止翻车,在车上方的条子上打滴留坠着,如果在车轮翘起的一瞬间,有这一百多斤坠着可能就会化险为夷。有一次回来我的两个膀子抻的疼了好几天。

还有过高头岭去抚顺的八家子,也经常去。

去偏岭粮库送公粮那是年年都去,粮库的大馒头那是又白又大,分量足,不限量。一次在那里卸了车我一次就吃了一斤六两馒头,四两一个吃四个,回去到三里外的偏岭大车店卸了车,又在偏岭的小饭馆吃了四两米饭,就这么一会儿,二斤造进去了。

我那时能吃但是身体也好,180斤的麻袋,说扛就走,最重的是大盐袋子,250多斤像石头一样沉,照样不在话下。那时候谁一年能见过几回肉啊,但是身体照样棒。

我们看到的赶大车的镜头,几乎都是一溜小跑,看着很有朝气,这是影视剧中要求的效果,实际上马车一般很少让马跑,好的车老板是训练马要求快走,大步流星的快走,并非是让马快跑,这样马才有持久力,而且速度并不慢,如果不懂得这些,一味要求快跑,那么这样的马就会死得快。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希望不要太信影视里面的东西。

笔者真正接触大车只是很短的时间,仅仅两三年的时间,根本算不上车老板,我学到的东西可能仅仅是皮毛,在这里卖弄一下打发时间而已。七二年以后我回到了老家兰河峪,基本上就不再接触大车了,但是那里有更广阔的天地,我曾参加了大队的创业队,打眼放炮,采石修坝,上山伐木,拖着几百斤的木头摔冰壶,开电锯,开拖拉机,做木工,瓦工,自学农村电工,无线电,玩摄影,参加大队的文艺宣传队等等。这些时间都远远大于赶大车,我曾打算在自己的QQ上写一套系列的回忆录,以《年轮——六十花甲之回忆》的篇名写所经历的故事,已经断续的写了七八集,后来因为时间的关系就没有接着写,可是现在已经不是“花甲”而是“古稀”了。为了活得更充实,也别太累着,能写多少是多少。

每个人都有故事,就看你去不去挖掘。

我还有四年本溪县六中文革时期老三届的故事,当然也有许多故事。

谢谢朋友们的支持!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ilanse@126.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