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指间文库 > 唐诗宋词 > 赞美诗词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诗句,赞美听声不见人的诗句

李白这首写给友人汪伦的赠别诗,通过记述汪伦为诗人“踏歌送行”的热情举动,表现了汪伦对大诗人李白的敬重,抒发了诗人内心对友人汪伦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李白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鹿柴(zhài)(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诗句

现在,我们一起欣赏李白这首被选入小学课本的送别诗

汪伦,字文焕,唐开元间任泾县令,卸任后,因留恋泾县桃花潭,特将其家由黟县迁往泾县,居泾县桃花潭畔。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李白从秋浦往游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白游泾县桃花潭,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李白临走时,汪伦又来江边送行,诗人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赞美友情的诗。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诗句出自《鹿柴》。原文如下: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译文: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创。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

赞美听声不见人的诗句,“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诗人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感人的江边送别图。“踏歌”,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可以边走边唱。

雨中桃花

诗中道出离去者正“欲”“乘舟”,是循水道而去,却以一个“将”字交代了舟泛江中,却尚未启程的一个小细节,这是以素描的形式,展示诗人在小船上向岸边人们告别的画面。

大美·桃花潭

诗人仅仅使用了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却描摹出一幅:有山有水、有舟有人的美丽画卷。

有山有水、有舟有人的美丽画卷

诗中,一个“忽”字,形神兼具地把一个令诗人意想不到的感人画面带到读者目前。而此时“踏歌声”自岸上传来,更给这幅静谧的画卷增添了声与色的效果。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人这一精妙的诗句,含蓄的描绘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生动画面,且有一种:人,已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可谓:“人未到而声先闻”,刻画出汪伦送别李白的不拘俗礼,从一个侧面表现出这两位朋友都是自由豁达之人。既表达出汪伦对李白的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也为下文的抒情做好了铺垫。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1、是《鹿柴》中的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全文如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译文: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则重在抒情,用有形的千尺潭水来比喻无形的友谊,构思之精,比喻之妙,都是千古难以逾越的绝句。“桃花潭”,位于今安徽泾县西南约一百里处。

桃花潭·诗和远方

桃花潭·晨雾

别样桃花潭·美丽的高山之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译文: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箱:ilanse@126.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